当前位置:首页 >焦点 >后浪非遗人探索传承新路径

后浪非遗人探索传承新路径

2024-03-28 22:09:45 [知识] 来源:蓝琛资讯网

画好秦腔脸谱穿戴戏服的陈耀武在潜心创作。(采访者提供)

6月13日是非遗第四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,今年的人探你如烈火烧灼主题是“非遗传承健康生活”。陕西主会场活动中首届陕西省非遗购物节启动,索传通过电商平台帮非遗传承人实现价值、承新促进传承。后浪可喜的非遗是,近年来85后、人探90后的索传年轻“后浪”不断探索创新和营销模式。尤其是承新年轻学院派的加入,前些年老艺人单枪匹马的后浪局面被打破。年轻非遗人积极探索团队化,非遗在网络时代寻找新的人探生存模式。回顾历史就会发现,索传其实千百年来非遗始终没有偏离以生存谋传承的承新大道。

发现秦腔脸谱和皮影戏“新技能”

33岁的陈耀武,14岁进秦腔院团学花脸,后沉醉于秦腔脸谱,绘制近20年,如今是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四代传承人。“关注度”“新方式”是他开年关键词。

2月份,陈耀武全副武装扮成舞台上的包公,坐镇沙井村村口负责测体温,你如烈火烧灼被省内外媒体集中报道,一度上了热搜。随后,他花心思录制了一条装扮包公的视频,从第一笔画脸一直到穿戴完戏服共40多分钟,被压缩到5分钟再快放配音乐上传到抖音。这条视频点击量超600万次。“关注度也高了,我的抖音粉丝34000人,一半是今年新增的。”

“做的初衷是粉丝留言想看幕后戏曲人物如何诞生的。”他说这种展示幕后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好奇心,也宣传了秦腔,他会一直做下去。另一个新需求源自两年前他出的《秦腔脸谱》一书。“我发现喜欢的人多是玩社火的,好像变成了社火人物化妆的参考书。”陈耀武下一本书就针对社火的“服化道”需求,通过秦腔脸谱、戏曲人物剧照及文字说明配合,让书的实用性更强。他还不忘开发秦腔脸谱新作品,最近设计生肖脸谱,一半图案一半流行语,装饰性很强,也很时尚。

24岁的孙卫是孙氏皮影戏社的第四代传人,14岁入行,接过了家族皮影表演接力棒。“这两年演出挺多的,去年一年能演100多场。”他说今年受疫情影响,5月份慢慢恢复,6月份他正式玩抖音,现在粉丝有400多人。“发剧场生活,还有皮影配上流行歌的小作品。”这两年他东奔西走的演出,感受到需求的变化。

今年4月,雁塔公安发布了一个防范电信诈骗的皮影动画短片。“这个短片有编剧写剧本,华阴老腔传承人唱词,专人雕刻皮影人物,找到我进行皮影表演。”孙卫说做出来的效果很好,市场也有了新的需求。“前一阵去上海演皮影剧目,就被要求表演40分钟新编题材的儿童剧。”他说这几件事对他有启发。

“传统剧目分工明确,编剧、皮影造型设计制作、配音、表演,门类齐全。可如今都是用老剧本在表演。”孙卫看到了新类型皮影戏未来的广阔市场,自己只擅长表演,所以需要新生力量加入。“团队是以后方向。皮影剧本必须是专业的,因为皮影能表现的场景有限。”他说想要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,皮影编剧、皮影设计制作等,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一起去开发新的市场。

年轻学院派带来创造性思维

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,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。33岁的张文静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专业,毕业4年后于2014年前往苏州学习玉雕技艺,两年后在西安创立品牌“一文拙玉”。她说自己并不是玉雕里的南派、北派、海派,现在有一群像她一样的青年玉雕师,被称为新生代学院派。

和玉雕技艺师带徒不同,新生代学玉雕前就有扎实美术功底,所以个人特色鲜明。“更多传递现代的设计理念。”张文静说不同美术专业出身的玉雕师会有自己鲜明风格。“我倾向于传统为基础,用简约时尚的方式来阐述它,呈现出小巧精致玉饰。”她的创作是用设计理念贯穿一个大主题,两三年时间做透一个主题。例如“丝路佛光”系列创作已两年时间,是以碑林馆藏佛造像为灵感,打造出20多个款式。营销上她和《藏玉》等玉雕公众号的网络商城合作,再以微信接受定制。顾客就自动分层,定制者年纪偏长,买原创的80后为主,也有不少90后。她说只要做的有内涵也有时尚度,年轻人是接受玉饰的。去年她获得了两个专业玉雕奖项,也是对她这种创作思路的肯定。

32岁的吕婵君也是西安美院毕业,她学的是设计专业,现在投入布艺与刺绣领域。“我本来做软装设计,去年开始想把布拿出来做创作和研发。”她说团队作战一早确定好,创立了品牌“若愚工坊”,3个人分别负责运营、打版、设计,她负责设计。在了解学习秦绣、刺绣后,创作中会找机会融入布艺中。目前创作了名画·兔、唐猫、俑者无畏(兵马俑)、国风4个系列。提取元素,用插画、鲜亮色块、写意来表达,符合年轻人的审美。其中最受欢迎的名画·兔系列,让卡通兔进入《蒙娜丽莎》《呐喊》等名画中,进行再创作,诙谐幽默,一目了然。“我属兔,创作时就想到求学成长中,我像温顺的兔子,但心中想要挣脱乖巧的捆绑,于是作品中就有了这只不安分的兔子。”

目前几个系列研发了抱枕、手机壳、包等实用性的产品。产品定位年轻化,也注重批量生产。“传统非遗技艺成本高,所以不好推广,我们想要量化,让更多人接受。”她说销售渠道从网络到实体艺术馆,去年8月开了品牌同名淘宝店,也已和一些书店、美术馆有合作,例如去年12月产品入驻中大国际上海三联书店。

年轻力量加速非遗创新

“非遗创意必须和现代接轨才会有出路。”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刘征军告诉记者,目前协会的会员以中老年人居多,这也是非遗技艺普遍的一个现状。但协会的传承人、爱好者、志愿者中,已有两成是年轻人。“过去传承人是师傅一代一代传承,时代变化太快,他们对现在人们需求可能不太了解。虽然也有一些年纪大的会员比较努力在改变技艺的用途。”但她认为,一个非遗技艺不能靠传承人一面来担当创意、制作、营销等所有环节。

随着传统文化复兴,国潮兴起,非遗的发掘保护越发受到关注。在非遗技艺类项目中,像羊肉泡馍、肉夹馍等美食技艺,需求量众多、处处开花,不断传承。但有一些民俗类的技艺远离人群,不得不面临和时代重新接轨的问题。在历史长河中,流传至今的非遗技艺都曾随时代审时度势的改变,才会保留至今。

“我们一直有一个想法,未来一个设计师、一个非遗传承人,一个销售人员,每3人成立一个团队,深入配合和挖掘创意产品。协会成立审核小组后通过后开始投入生产和销售。”她说这样找准了需求,有了产量,才能反哺传承。“我们协会今年年初成立了一个设计小组,10个人左右,大部分是大学学设计、学绘画的年轻人。”她说成立设计小组是为了让非遗和设计结合到一起,为现代人所用。之前也有年轻非遗人成功产量化的例子,还解决了部分残疾人就业的问题。

“应该看到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年轻的非遗人带来了新的火花和思路。”她认为有年轻力量的加入对非遗是好事,非遗保护传承离不开当下需求,新老力量可以互补,一起探寻和其他行业的跨界、融合,探索一条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路径。(西安日报记者 陈黎)


(责任编辑:休闲)

    推荐文章